庭審目擊
時間:2012年11月15日星期四
地點: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
目擊者:本報記者余瀛波
1989年,“同仁堂”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認定為馳名商標,從而作為中國第一個馳名商標,載入了中國知識產權發展史冊。
2012年,北京同仁堂這家百年老店在其已達343年的歷史簿上又將填上一項新的記錄——通過訴訟手段謀求馳名商標司法保護的第一起維權訴訟案。
11月15日上午,北京同仁堂訴劉某侵犯商標權糾紛一案,在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進行了一審開庭審理。
“中華同仁堂”成都現身
在今天的庭審中,原告北京同仁堂訴稱,根據消費者舉報的線索,原告發現位于成都市雙流縣文星鎮的某商鋪轉角處鋪面上,設置有顯著的紅色“中華同仁堂”招牌,此外還有兩處底層商鋪鋪面上設置有藍色“中華同仁堂”招牌。經調查發現,該兩處招牌為劉某購買,同時劉某正向國家商標局申請“ZHTRT”作為其商標。
原告方認為,“同仁堂”商標早已是馳名商標,而劉某設置的“中華同仁堂”招牌以“同仁堂”字樣為該招牌的主要部分,損害了北京同仁堂作為商標專用權人的合法權益及“同仁堂”馳名商標所代表的商譽。原告代理人梁勤律師請求法院判決被告劉某立即停止一切侵權行為,消除影響,并向原告支付侵權損害賠償金人民幣100萬元等。
辯方稱“被告主體不適格”
對于北京同仁堂方面的上述主張,被告代理人辯稱,設置有“中華同仁堂”招牌的鋪面確為劉某個人所購買。但是,因為本案相關房屋尚未交付使用;被告在房屋內外沒有任何生產、經營及其他任何活動;被告沒有將“同仁堂”作為商標使用;被告的行為也沒有使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或者可能受到損害。據此,被告方認為“被告主體不適格”。
對此,原告方認為,經消費者舉報,今年7月在江蘇常州,出現了一家名為“臺灣中華同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代表處”的機構,并且同樣打著“中華同仁堂”的名義在進行招商活動。經其調查,該代表處為2011年8月10日,經江蘇省常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發執照后設立,而被告劉某正是該代表處的負責人。
因此,雖然劉某的這處鋪面未在當地工商部門登記注冊,但店鋪的用途顯然只有一個,那就是用來從事商業活動。
馳名商標是否過期成焦點
法庭上,被告劉某的代理人提出質疑,“當年的北京同仁堂被認定為馳名商標,然而事隔23年,同仁堂作為上市公司已經江河日下。2007年6月29日至今年10月12日,同仁堂的股票價格已從每股46.5元跌至每股17.33元,已經給‘同仁堂’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已經不再‘馳名’”。
對此,原告代理人梁勤律師認為:“單股價格根本不能反映企業在證券市場中的價值,就算單股價格達到1000元每股,如果股本總數只有10萬股,那么也不過是個市值1億元的小公司。況且,上市的同仁堂僅為北京同仁堂集團旗下的一家分公司。”
拋出兩個同仁堂“同宗”說
庭審中,被告方還提出,“同仁堂”作為商號源起樂氏老鋪,到樂家第四世樂顯揚創立了“同仁堂”藥室,并于上世紀50年代在臺北開設了“同仁堂”。
在北京同仁堂申請“同仁堂”商標時,臺灣的樂氏無法提出異議,并且樂家在對“同仁堂”的使用、傳承均先于北京同仁堂,“我們中華同仁堂得到了樂家傳人樂覺心的授權”。
原告北京同仁堂稱,歷史上雖然是特定樂姓自然人創立的企業,但在340多年來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原告的股東經常發生變化,除了樂姓自然人外,其他姓氏的自然人也曾長期作為原告的股東,唯一不變的是北京同仁堂對于“同仁堂”字號、商標不斷進行使用的事實。近幾十年來,同仁堂的股東只有一個,那就是國家。
今天的庭審結束后,合議庭未當庭宣判。
來源:法制日報